那彭:荒地變“寶地”種瓜得瓜群眾增收快
春天,鄉野萬物復蘇,一派勃勃生機。在欽南區這樣一片沃土上,從來就不缺少產業致富的故事。
藤上黃花黃,藤下瓜冒頭,村民采瓜忙。在欽南區那彭鎮鳳凰崗村委沙垌村里一派繁忙的景象。一大早,在諾澤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白絲瓜基地里,一個個成熟了的白絲瓜被村民們采下。
地頭邊,來自湖南的收購商郭林生正指導著幾個村民將采摘上來的白絲瓜裝箱打包。過些天,這些白絲瓜就將出現在湘贛朋友的餐桌上。“在這里務工一天能收入上百元。”正在田里采瓜的建檔立卡戶張東樂呵呵地說:“之前村里沒有產業,我們都不知道去哪里找工作干,沒有收入。現在家門口就可以務工,有了收入還能兼顧安頓家里的活。”
張東一家因缺乏勞動力、經濟收入低,家庭生活困難,是鳳凰崗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他在合作社打工每月可以拿到將近4000元左右的勞務收入。
很難想象,這一大片滿是豐收景象的瓜地,曾是因常年備受水澇困擾而被村民們廢棄的荒地。2019年年底,在經過多方調研以及市場考察后,當地人黃世文決定成立諾澤種植專業合作社,并引進種植耐生長抗病力強的農作物白絲瓜。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勵下,合作社免費發放瓜苗給農戶去學習種植,并按照每公頃2250塊錢發放補貼,帶動村里的7戶農戶加入種植和生產隊伍。黃世文告訴記者:“這個瓜每公頃產量7.5萬-11萬公斤,每公斤市場收購價約2塊錢,主要銷往湖南、江西等市場。”
瓜長得好,大家干勁兒足。據黃世文介紹,白絲瓜一年兩季收獲期,因此合作社聘請的工人約30人,忙碌時達到50多人,其中有10人為貧困戶,每月工資3000-4000元。
一個好產業帶動一個村子發展,帶動一方百姓穩定增收。那彭鎮黨委政府在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依托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相結合,在進一步加大五指毛桃、百香果、牛大力和雞、鴨、魚、辣椒等傳統的種養項目提質增效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大力支持引進新品種新項目,同時通過“合作社+土地入股+勞務合作”的方式,加快農業產業富民推進精準脫貧步伐,實現貧困戶在家門口的就業增收,為打贏今年的脫貧攻堅戰奠定堅實的基礎。預計今年全鎮村級集體經濟收入94.43萬元。
工人忙著采摘白絲瓜